郝志军: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

发布:科研课题网日期:2022-11-18浏览次数:988次字号:增加 / 正常 / 减小
  

概述

 

  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多学者纷纷关注新五育及其融合问题,推五育并、融合育人成们讨论点。如在五育融合理念下,有人审视了当前学校的状,认为存在着重教育人;重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向;需要着重解决学生完全展、整体展和个性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要解决问题,五育融合是实现全面育人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五育融合,即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学者也有一些零散的看法。他大都将程与教学作融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使五育融入学科程与教学中。概括起来,五育融合的路径主要有以下五种点:一是学科融合。可以从超学科活动课程、超学科学、超学科学模式三个方面探索如何实现德智体美融合育人。也有学者认为五育融合具有两种路径方式,一是某一学科的融合,二是多学科相融合。二是教材融合。通教材作领载体,五育融合为视角和眼光,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五育育人点。三是活融合。以某一活领载体来融合各育,例如研学旅行,可以从自然探索、新、情意体、善待生命、社会适、学会共任担当、家国情怀八个方面体丰富的育人价。四是价融合。有学者提出培养学生的合素养,除了性的程和教学以外,需要程,例如学校文化、校园空、教学组织管理方式、生关系等,都对综合素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五是方法融合。五育融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坚持以启式教学思想、以展的眼光待教育教学活强调多元、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些从不同面、不同谈论代推五育融合的研究探索,尽管较为零散、不,也没有全面深入地展开述,但们进一步探代五育融合的践路径和方式,提供了极有益的启迪和理

  们认为,新代的五育融合就是在五育并的基上,以展素教育、实现学生完整生命五育中不同学科、不同域、不同学段的内容、知、思想、经验,以适合学生展的方式有机融合一体的程。按照五育融合的性和程度看,依次有四个次:拼凑式,各育部分内容简单地拼凑在一起,但各自独立,是最低次的;叠加式,只是相关内容外在地合在一起,仅为的;嵌入式,是相关内容在某一面、某一面或某一方面的内部合,缺乏整体性、整合性;最后是融通式,全方位、多次、各方面理念、知的渗透、通、整合,融一体,是最高次的融合,也是我努力追求和着力达成的目的。种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理想状

  从学校面看,五育融合主要有三条路径:文化制度融合路径、程教学融合路径和劳动践活融合路径,每种融合路径有相的融合方式。

 

  学校文化制度融合的路径和方式

 

 

  学校文化制度融合主要是一种史文化、价理念、制度规约、行为规范等文化价的渗透和融通。主要体在学校文化、校园空间设置、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生关系与交往方式等方面,学生合素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学校文化制度尽管不像程教学那直接、性,但作学校育人系的重要成部分,具有烈、深刻、持久的教育作用和正向、极的向价,从而对师生的思想念、价、行方式乃至学校运行统摄性的影响。从个意,在学校文化制度当以学校和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展来体五育融合。此,至少把握好以下原向性、展性、科学性、适宜性、开放性等。基于些原,学校文化制度的融合主要有以下两个路径。

 

  (理念融合

 

  五育融合首先是一种价理念的融合,穿学校整个育人程的灵魂和主线为师生的共同展提供目标导向、价和行。通理念的融合方式把党和国家倡的主流的价值观、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机融入学校的学理念、育人目和制度建中,形成上下一体、内外同的学校文化价。一是党的教育方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集中体现马克思主关于人的全面,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展,是学校文化制度建首要的、体的定,是实现五育融合的第一要求。就是,学校必须坚五育并,五育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弱,彼此互,相互影响,共同力,融合育人。二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融入。按照近平总书记关于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合、同中华优传统文化相的重要思想,立足学校实际,有机渗透中华优传统文化精髓和要,把中华优传统文化的思想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等融入在学校文化制度体系中,承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学校文化制度深深打上中国底色和中国基因。三是社会主核心价值观进入。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是新统领范社会主合格公民的主的价取向和行,也是培养社会主者和接班人的有之意,理所入学校文化制度系中,成学校践行立德人根本任的有效落机制。四是先教育思想理念植入。学校文化制度体系是指向学生生命成动态开放的文化生,是合理汲取人文明成果、集中体现时代先教育思想经验的文化生如学者中心理念、和共生理念、身教育理念等等,当植入到学校文化制度系中来。之,学校要依据自身实际特点和展需求,合以上四个方面融合的内容方式,使之在特定学校的大熔炉里实现交融聚合,提出学校文化价和制度的适切表达,形成具有普适性与特色性相一的学校文化价制度的合金

 

  (精神品融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一就是代的精神品。它不着人文明成果的程,更是一种引走向真善美的价追求,是人必的核心素养。尽管不同代人们对两种精神的关注度不尽相同,但人的精神文化一直指引着社会的文明步,并深刻地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育人目和价值导向。科学精神而言,尽管我国近年来科学技取得了巨大的步,人的科学素养不断提升,但与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也就是卡脖子技急需达的基科学研究做支撑。早在一百多年前,胡适就大声疾呼:要知道,欧洲的科学已到了根深蒂固的地位,不怕玄学鬼来攻了。几个反的哲学家,平时饱餍了科学的滋味,偶尔对科学几句牢骚话,就像富人家吃肉,常想尝尝咸菜豆腐的味:种反并没有什么大危。那光焰万丈的科学,决不是几个玄学鬼撼得的。一到中国,便不同了。中国此时还不曾享着科学的福,更不到科学来的。我们试睁开眼看看:遍地的乩道院,遍地的仙方鬼照相,这样达的交通,这样达的实业———那里配排斥科学?认为就是在人生观问题上,也不排斥科学。于作人的价与精神支柱的人文精神培养同样艰巨,既要扎根中国大地从中五千年秀文化中汲取养,又要面向未来,具有开放而广的胸襟,合理吸收人文明成果。明人文精神的学理,有一种对现实精神文化危机的患意化的激情是远远的,而必须对人性有不加伪饰的真,必有从人文明展的大道上走一趟的深厚学养,必有培根、洛克式的理性精神,有帕斯卡、康德式的探心灵底的深沉智慧,有黑格式的巨大史感和克思的世界史的眼光,必须对中国文化的程、特是近数百年来中国文化近代型的程作出唯物史的科学总结当代人普遍面的精神危机有深切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上,我才能人文精神的学理作出比明晰的阐释,才能于如何建立起一种既顺应时步潮流而合乎代文明人普遍价之公理、又具有明中民族特色的新人文精神的问题,作出有益的探索。

  尽管,培养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代新人有很的路要走,但种精神品牢固地定地融入学校文化制度中,成影响和塑造人成长发展的必因素。科学精神中的求真精神、探索精神、疑精神和新精神等,以及人文精神中的追求理想、崇尚正、尊重人性等精神,都融入学校文化制度系中。也正如有学者强调的在学校文化制度建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品人道、理性和民主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表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指出:持以下人文主值观教育的基和目的:尊重生命和人格尊利平等和社会正,文化和社会多性,以及共同的未来而实现团结和共担任的意

  批判性思、独立判断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如同人的双臂,之双翼,缺一不可。是一个人是一个社会,只有精神的度或者只有物度,只高心性或只关注消,只读经典名著或只唱卡拉OK,只关心政治或根本不政治,都是极其片面的、极畸形的。由此可,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一的代精神品有机融入学校文化制度系中以塑造和感染全面展的人,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

 

  程教学融合的践路径与方式

 

  近年来,在展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统领下,程教学域跨学科融合的力度在增大。2019年中共中央国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量的意》指出,堂主地作用,切提高堂教学量,探索基于学科的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目化、合作式学;国《关于新代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也明确提出:全面施新程新教材,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式、启式、探究式、体式等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设计、研究性学等跨学科合性教学,真开展验证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些文件一步确立了基于学校堂主地的跨学科融合,极开展合化教学和主情境教学,新教与学方式,以适培养新代全面展人的目。近年来,芬教育程改革强调实践性、目式、探究合作型的程融合设计施,引起人们较大关注。其与芬兰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的具有道德感的完整人的培养目,并将此目标贯穿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各方面,学校程、教学、价、组织等都为实现全人一共同的目的服,不同学科既各自展,又了一个共同的教育目相互充、相互融合、相互促措,是直接相关的。可以,在学校面,程与教学融合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基本的推五育融合的路径。里分从德育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和类课程等三个方面探融合相关各育的路径与方式。

 

  (德育类课程教学的融合

 

  德育类课程是落立德人根本任的关键课程,直接关系着青少年正确的世界、人生和价值观的养成。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德育的体要求,主要依托思政,构建一体化的德育程体系,筹各学段设计德育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开展递进连贯的教学活,才能好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使学生成未来的合格公民。下面从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融合和内外通融合两个路径展开。

  德育一体化融合。在德育一体化中融合各育是基于思政,在经验生活———社会自我———他人的关中,按照学生律是在上升递进发展的程中由浅入深、由少到多逐步行的。如同一棵成,既要从根系和干中汲取养分,要与外界行能量交:需要阳光行光合作用、需要温度和水分滋养,需要蜜蜂来授粉,等等。我们经过前期的研究和践,认为德育一体化的融合路径主要包括:一是教育目一体化:体目段目合。教育目指向人的展所达到的理想状,体立德人根本任程目的落。教育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价等有直接的指性和向性作用,是在教育之下的,是紧紧围绕教育标这一主线,螺旋上升,一以之的。从目标递进发展上,从低到高、由浅入深,是在教育标统筹安排下的递进:小学段是普及感知,初中段是深化,高中段是内化判断,大学基本形成和定型。二是教育内容一体化:直线式和螺旋式相合。关注体内容的设计呈直线式深入,注意学段接;注意同一主的内容呈螺旋式扩张又有内容的延展。三是教育方式一体化:一性和灵活性相合、分散教育和集中教育相合。教育方式上的一体化,首先一性的教育思路。在教育思想一的统领下,教根据班情、学情,着力解决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筹学生需求和现实问题,融合不同方法开展教学活

  内外通融合。人的成长发展特是道德方面的展是在向着开放的空,提供社会性践活而逐步形成的。就学生而言,他的道德品与社会性展,更多地来源于他们对世界与社会生活的感知和体悟,即生活化、情景化的程内容,外、校内校外的移,学、体感悟的时间交互。学生的成现实生活世界的不可分割性如同人与水和空气不可分割一,必基于学生的展需求,关注学生体生成和经验,从真的生活世界选择、提相关知内容,实现一。具体来内外通融合主要是在学生文化学、文化娱乐经济、社会服、参与管理等多种生活践中,通操作活、体、探究活寻访等多化的主形式及操作、体察、寻访、探究等践活方式实现的。

 

  (学科类课程教学的融合

 

  学科类课程与教学融合各育的践途径和方式大体可以分三种型:

  第一,学科的融合。学科融合的方式主要是通学科中探究和活的主问题行的,也就是,学科融合必须围绕学生生活经验的探究性和活性主展开,否即使融合起来学科知也是僵化的、没有意的。当儿童生活属于一共同世界的而又具体和极的关联时,他的各学科自然会被一起来,使各科互相关不再是一个问题。教不必挖空心思,求助于各种设计以把一点数学知识纳程,或把史知识纳入数学程。学校和生活相这样,全部的学科必然相互。在把握学科融合的一原下,要把握好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特点,同要兼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展特点围绕某一主问题找好融合点:一是从教学内容所示的重点和点中求与发现融合点;二是从大多数学生感趣且有争的教学内容中求与发现融合点;三是从与相关学科知背景相系的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中求与发现融合点;四是从模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验证学科中相关的定理、结论或原理的程中求与发现融合点;五是针对具体的教学情景,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所引的有价的疑和矛盾中求与发现融合点;六是从教学内容延伸拓展或跨学科践活的疑点或空白点中提出融合点,等等。

  得指出的是,由于各学科的性和特点不同,学科融合的程度和要求也有差异,决不能融合而融合,搞学科融合的机械主形式主。比如,尽管劳动教育含德智体美各育的教育因素,具有合的育人价,但不同的学科性和特点存在不同,在融入劳动教育就会有相关性弱的差异,突出地表在不同学科的意属性的差异。当前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劳动值观和良好劳动,其实质就是要明确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值观,即克思主义劳动观。而能渗透劳动教育价值观的学科主要依靠意属性较强的人文学科,如道德与法治、文、史等,而意属性弱的理工学科如科学、数学等学科对劳动值观的渗透相对较弱,但些学科要渗透融合体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度、范意、效率念和新精神等方面的知内容。

  第二,域内的融合。基教育程方案设计的一个主要向就是程的合性,倡采用域的划分、元主题设计念主题设计程理念和教学设计思路,就是合育人功能,注重学科、跨学科内知的内在关极推进领域内的跨学科融合。目前,在科学技术领域内,以大概念核心概念整合融入相关学科知内容是比的融合方式。教育部2017年修的《小学科学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宗旨,涵盖科学知,科学探究,科学度,科学、技、社会与境四个方面的目,按照物科学域、生命科学域、地球与宇宙域和技与工程域四个域的18个主要概念来融合物理、化学、生物、工程技等学科的知内容。在美国,基于学生如何深入理解科学的本的理念,遵循大概念设计思路,美国《下一代科学准》提出了核心概念的四条遴选标准,符合下列两条及以上准的概念才可以定核心概念:科学或工程学的多学科域都有重要的价,或者是一学科重要的组织性概念;可作理解和探究更复的概念及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与学生的趣和生活经验相关,或者系到需要科学或工程学知的社会性或个人关注的问题;能在不同的年级进行教与学,并呈出深度和复性上的增加水平。在人文科学域,已有人尝试提出了大人文融合式程的基本想,即研一个融文、哲学、史、地理等学科于一体的大人文教育程。程既考了人文学科的基性、共通性特点,又兼文、哲学、史、地理的学科特点,涉及了人文学科研究范式与教学方式等。程将从小学到中学一以之,面向所有学段的所有学生,按照人文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来组织文本,是以阅读为主要内容的新人文教育程。极有益的探索于打破知碎片化、学科分离化,促融通,培养完整人的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

  第三,的融合。是大范的多方位融合,也是融合程度比高的形,一般在高中以上的学段行。杜威指出:任何科目如果在它最广的意内理解它,就具有文化的价。了解各种意要依靠了解各种系,了解事物的背景。我科学事或科学法,如果注意科学事与物和技系,也注意科学事与人的系,就能大科学事的含予科学事更大的文化价……另一方面,人文主的根本意思是指趣充明智的感。社会的趣的最深刻的意就是道德的趣,人来,社会趣必然是至高无上的。有代表性的融合程主要是STSSTEAM教育程等。STS教育本是科学教育改革中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的公民,其也融合了人的价、情感、理等人文的元素,实际上已突破了科学的研究域。因,它基于社会问题或任务诸境生态问题问题、疫情问题、人关系问题等等的探究,要求面向公众理解科学、技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其中不着科学的价取向,也内含着人从事科学发现、技术发,都要达成的社会效果和生的社会影响,并能科技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任,具有明的社会道德理和文化价规约,所以不能把STS教育仅仅归为科学域。如有学者指出的那“STS程的文化目标强调史、哲学、文化的意上去理解科学、技,同强调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去批判性地把握科学、技和社会相互的作用。而后一种目随着展中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逐STS程的关注焦点

  STS教育相似,近年来STEM教育本身也在大,如全球STEMx教育大会名称中STEM后的“X”就是最明大,里的“x”代表着算机科学、算思调查研究、造与革新、全球沟通、助及其他不断涌21所需的知与技能;其他不断涌表示出一种极大的包容性,如STEAM支撑的高”“STEMSTEAM进发”“STEM设计等。可以预见,一方面,随着代信息技日新月异地向社会和个人生活各个域的扩张渗透,教育形和方式也将生前所未有的改整;另一方面,多元的文化思潮和变动的社会风险的加这对社会系中教育及其所培养的人而言,都将面更多的不确定和复问题此,一步增强课程的合性、整体性、融通性,培养完整生命主体性的人以应对未来社会的风险,意。正是基于构造得宜的头脑以挑不确定性的考,莫提出并设计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跨域融合的大胆方案:在小学:应该提供关于生物学的接合的程,指出人既完全是生物的、又完全是文化的;在生物学中研究的和在心理学中研究的精神是同一在的两个方面,并强调指出精神的涌言和文化前提条件。这样,从小学开始人实现了把地位的探世界的探询连接起来的……中学是学习应该真正的文化的西的所,它建立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对话,在这样做的候不仅对科学的成果和行反思,而且把文学看作生活的学校和经验总汇……应该用方向指代替行的教学大,以便在新宇宙、地球、生命、人社会中确定各学科的位置……大学保存、记忆、整合、持守知念、价的文化遗产;它通把后者重新研究、实现授而不断再生后者;它也生将遗产中去的知念和价。因此大学是保存者、再生者、造者设计思想尽管具有理想化的成分,但今后深化学校程改革以使学生适应变动不居复多元的世界,具有极的启示意

 

  (艺类课程教学的融合

 

  在五育中,体育和艺术具有基性和高性的地位和作用,直指人的生命健康和美境界。然而,两个学科却是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弱和短板,此,从国家略需求和未来人才展的高度,化体育和艺术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依托体育和艺术课程,化与其他学科的内在关,达成体育与艺术课程一体化设计实现五育融合的基本路径。

  体育程一体化设计。中央、国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和改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明确提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人根本任、提升学生合素的基性工程,是加快推教育代化、建教育国和体育国的重要工作,于弘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国主、集体主、社会主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体育能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享受趣、增、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育具有育体育心合育人价,既不能把体育内涵弱化,也不能把体育功能窄化,而把体育当成简单跑跑跳跳、拍拍打打一的技技能的操如果人在体育活中只是接受了技能,只有身体上的训练,或者只是人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力量更,而不能影响一个人待运度和体育的精神,那么体育教所做的工作恐怕就无异于马戏团驯兽师,充其量叫作,而不上体育意味着,影响人的心灵乃是含在名副其教育活中的一个基本限定条件。学校体育必整体育人的本真,充分发挥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心体合一合育人功能。正如小原国芳指出的,体育方面不要忘事物的本,不要脱离真正的目的。体育的目的有三:坚韧的体魄、灵巧的作和健美的身体。与此同有通本身所得的各种道德训练此我提出一体化体育设计融合思路:一是以体育的整体价思想指引融合。一体化体育程的基本理念包含:做健康第一,突强调享受实现愉悦性;遵循体德合一,回教育性;注重人人不同受益,尊重差异性;重身体育,体。二是构建整全的体育内容体融合。其关在于充实优化学校体育构和内容体系,重点充完善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充习类内容,不包含必的体育知有健康、安全知等方面的内容;充技能内容,基本运技能和专项技能;充体能素质锻炼类内容,包含基体能与专项体能两个方面;充为习惯养成内容,主要包含体育行、健康行和安全行

  艺术课程一体化设计。如果美是纯洁心灵的自然表达,是高尚灵魂的真流露,承着人理想幸福的愿望与追求,那么美育就是心灵的教育、灵魂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和幸福的教育。席勒指出:只有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之中,因它在个体心中造成和。一切其他的表象形式都使人分裂,因不是仅仅建立在人的本的感性方面上,就是仅仅建立在人的本的精神方面上;只有美的表象才使人成一个整体,因人的两种本性此必须协调一致。无疑,美育就是激发这美情趣的基本方式,美育程是美育施的主要依托程。2020年,中央、国《关于全面加和改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明确提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含的体美育精神与民族美特的心灵美、礼美、言美、行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践和校园文化建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外校外践活强艺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有机渗透,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践活相互合,以美/艺术课程教学依托,开展多元化的跨学科主教学、外校外践活和校园文化艺术创造活,整合美育程相关内容和形式要素,是一体化艺术课程的设计思路。一是全面把握艺术教育程的整体目。把弘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全面提高学生美和人文素养作学校美育程的体目,并按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教学律逐具体化各个学段目,形成体目+学段目层层递进的美育程目体系。二是充分发挥美育程教学主性育人功能。依托美育程,立足教学主地,扎上好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课程教学,完善艺术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艺术专项的教学模式,重视艺术课程基概念、知与技能、美主、情趣践体等知与活的循序渐进、前后贯连与学段接。三是遵循美育教学律和艺术习规律,用游教学、精益教学、主教学、现场情境教学等艺术教学方式,不断挖掘童、民歌、曲、曲法、剪、雕塑等中华优传统文化中所含的价美情趣和人文元素,用生动鲜活、极富感染力的艺术教学形式,激学生对优秀文化艺术的美感体能力和崇敬造的欲望情。

 

  劳动践活的融合路径与方式

 

  劳动践活是人基本的活和生命本真的显现,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共在共生的基本方式。就是,人正是在劳动践活造着世界,彰着人的本性。不能以任何构成人的形而上学本的内在原人下定;我也不能用可以靠经验察来确定的天生能力或本能来人下定。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作。正是作,正是种人的体系,定和划定了人性。在学校面,劳动教育和践活动课程作学校程体系的重要成部分,已经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一步化它在全面育人体系中的基性、合性和连续性的育人价劳动教育和践活动课程作一种具身参与、亲为的直接的践方式,体出价、知运用、智力投入、情感渗透、予等合多元的因素,内在地含了五育的内容。言之,五育的内涵与教育元素在劳动教育和践活中得以有机融合一。就劳动教育而言,劳树德、以增智、以劳强体、以育美、以劳创新,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充分体劳动教育的合育人功能;就践活动课程而言,其倡培养价任担当、问题解决、意物化等方面的意和能力中的任担当属于人的道德品质层面,与德育目要求相一致,可以融合德育内容知,而问题解决意物化是在真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通探究、服、制作、体等方式达到目践活方式,需要科学文化知、理性思、精力、体力和情感的因素,可以有机地融入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容知。具体而言,劳动践活动课程主要有以下融合路径。

  动场境的融合。践活的空可以在教室、校园,也可在家庭、社区、生产现场,不同活的内容、方式和重点都有所不同,我姑且称其第一、第二、第三堂,且三个堂是联动的、立体的。第一堂主要是指教室里开践活动课是五育融合的主地,尤其是于低年的学生来更是如此。学生在这样堂里可以做选题、制定活动计划、交流研、展示,做各种设计制作,行小实验、小探究等活。学校可以把践活动课整合在一起,打通施,在做就要做整体设计,合理安排各学段各学期具体的目和内容,同也要考这样堂里不同学段怎程目程内容、施和价等各程要素中融合五育。第二堂包括各校内趣小、社和校内劳动,及校本程中开劳动实类课程,如茶、插花、刺、烹、食品、木工、3D打印等。包括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民丰收、志愿者日等日,开展的校内丰富的劳动教育活。第三堂主要指校外践体。包括在家做的日常生活劳动,跨学科的主题实践活;走出学校的研学旅行:依托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所开展的社会服,依托附近的工厂、农场、企事业单位、商业场所开展的职业,依托博物、科普、生园、工作坊、农业种植园等场馆劳动实所开展的践活等。这类实践活广泛接触社会,内容丰富、形式多,需要人的体力、智力、意志、情感、美等因素的合渗透,含的融合五育的契机更多,需要在设计程中去深入挖掘五育的合点,在践活中有机整合五育,在五育融合的践中达成人的整全。

  方式的融合。劳动教育与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活方式有设计制作、考察探究、社会服职业及其他活些活方式落程目标侧重点不同,融合其他各育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设计制作重落实创意物化的目,指向一分耕耘一分收劳动教育以及设计美表达;考察研究重落实问题解决的目,指向知重构、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的智慧成,融合智育突出;职业验侧重落的目,可以融合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劳动观念、品格的形成;社会服务侧重落实责任担当的目,可以融合负责、勇于担当的德育目之,各种活方式需要在施中把握不同关键环节有机融入相关教育的思想知

  概括起来,劳动践活融合各育有多种多的方式,如活的融合。主犹如人的骨架,是人开展活的基本支柱。是体穿于程内容中的核心议题逻辑线,相于具体问题而言,主更上位、更具有统摄性和包容性,一个主可以离析出若干具体问题。主既反映了学科知的关性,也体着学科之的相通性;既内涵学科之的价值观念,也含学科之的概念原理,是程融合的主要体和方式,成整合跨学科知的基本梁和纽带。所以,主题统整是目前学校活动课施中用率最高的程融合方式,形成了践探索和经验案例。如果缺乏活劳动践活就缺少了主线和教育价致活随意性的西。劳动教育和践活动课程的施都需要通一个具体的活目来完成。不同主题蕴含的五育成分不同,首先,每个主都有德育的成分,否则这个主就失去了价值导向,无法落个核心程目,成为为了活而活;其次,每个主也都有智育的成分,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主除了需要掌握相劳动劳动技能外,而且也和践活的开展一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去解决主开展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些知可能是已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知,也有很多知是在践中根据需要学的,更多的是本上学不到的践性知,如怎去做实验,垃圾怎等。些主仅蕴含着智育,也体了跨学科知的融合;至于活题蕴含的其他教育成分,而定,通常包含的主题蕴含的智育、美育成分会多一些,需要走出教室的活动强身健体的体育成分也会多一些。

  来源|《西北大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

  作者|郝志(中国教科院程教学研究所所、研究

二维码
手机扫码浏览